湿地与可持续渔业——记新盈湿地调研
幽静甚至略显孤独的渔村,年轻人大多已进城务工,空心化的村子被村口古树下乘凉老人的背影格外映衬出几分感伤。
古树下乘凉的东场村老人(摄影:沈尤)
东场村留守儿童(摄影:沈尤)
事实上,当你真正走近这样的村落,总能撞上几个来村承包塘口养虾的外来户,从附近渔港拉上一车野杂鱼,匆忙赶往各个鱼塘做饵料的村民, 在红树林里以原生态方式养殖螃蟹的年轻小伙,还有招呼路人进屋喝茶的收螺小贩……无不展示着渔村多元的谋生之道。
养殖户在清洗石斑鱼鱼塘(摄影:卢书怡)
将渔港捕获的野杂鱼送往鱼塘做饵料的村民(摄影:卢书怡)
收螺小贩从挖螺人那里收来的螺(摄影:云虹)
然而,码头卸下的野杂鱼越来越小,虾蟹的生长也越来越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干扰,村外的土地正逐渐被开发商蚕食,渔村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平衡面临极大威胁,脆弱的渔村和渔业在城镇化进程里将何去何从?
村民捕获的野杂鱼越来越小(摄影:卢书怡)
爆发蓝藻的虾塘(摄影:卢书怡)
近日,智渔作为GEF(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的执行方之一,派出两名成员跟随项目办管理人员及外聘专家赴儋州市新盈国家湿地公园考察,在其附近村庄开展了社区调研工作,对那里的池塘养殖、滩涂捕捞及陆地种植进行田野调查,力图深入了解当地社区现有的生计方式,从而为生计改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在红树林滩涂进行田野调查(摄影:罗理想)
观察村民在红树林滩涂布置的蜈蚣网(摄影:云虹)
智渔在过去一年里受GEF项目办委托,实施了“东寨港可持续渔业操作指南开发项目”。此次考察中的儋州新盈湿地是GEF同期另一个项目点,为我们在东寨港地区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比较的对象,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针对海南湿地和红树林生境中的渔业社区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观察远方的红树林(摄影:罗理想)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在这个物种繁茂的地方,村民生计并不单一,既有红树林禽类蟹类养殖,又有滩涂贝类捕捞,更有鱼排养殖。但在生计模式都较为原始的情况下,一些原生态水产品被零散地生产和贩卖,其应有的市场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也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市场渠道则很单一,渔民生计依然脆弱。同时,传统养殖高度依赖于来自海洋的野生小杂鱼制作的饵料来投喂饲养品种,而野生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注定了这样的生产模式不可持续。
调研过程中,我们向村民简单介绍了一些养殖技术改良、拓宽市场渠道、寻找其他替代性生计的思路,村民们对这些新事物也持欢迎态度,表现了较强的改善意愿。
智渔成员与村民交流(摄影:卢刚)
智渔希望能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引导村民及利益相关方认识到,可持续渔业是渔业社区迈向未来的必然方向和途径。我们如何以破坏性更小的方式捕捞和养殖,并结合当地社区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创立适合当地的可持续渔业发展模式,正是智渔坚持探索和实践的道路。
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是GEF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的6个省级项目之一。 项目办通过在政府、保护体系(保护区、湿地公园)及公众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加强海南省的保护体系,消除和缓解湿地面临的各种威胁。其中在保护体系层面,加强社区共管,协调保护地管理与社区生计之间的关系,是GEF海南湿地项目办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繁茂的红树林(摄影:卢书怡)
由于水体营养丰富和水下结构多样,湿地成为许多沿海鱼虾蟹贝的繁殖地、孵化地,以及它们幼体的栖息地,围绕湿地定居的人们也因此往往以渔业为生。而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掠夺式开发之下,湿地周边社区的渔业是否可持续也就成了湿地保护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命题之一。
湿地中丰富的物种(摄影:罗理想)
湿地中丰富的物种(摄影:罗理想)
接下来,智渔将继续与GEF海南湿地项目办合作,在已有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沿海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经营,保护海南沿海红树林湿地,推动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跨界 | 多元 | 创新
www.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联系我们:info@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扫描二维码 关注智渔